品牌農業時代,海南仍通過“中介”聯系農民與經銷商的運銷模式漸顯落伍——
陳明歡很忙,半個小時的采訪,被電話中斷了5次。“不得不接”,這位皮膚黝黑的海南農民稱,自己吃的是“信息飯”。而業內稱呼他為“中介”或者“代辦”,主要工作是幫助島外收購商尋找荔枝,每斤可獲得0.2元左右的酬勞。
水果、瓜菜、畜牧業,像陳明歡這樣的中介在海南農業中并不少見。經銷商周新成說,中介的產生,源于解決海南產銷信息不對稱,需要他們在農民和收購商間溝通。
但是,打造品牌農業的海南,從餐桌到田頭需要傳遞的信息越來越多,對信息傳播速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;钴S在海南成千上萬的中介們,在信息傳遞、建設品牌農業方面顯得“力不從心”。
傳統運銷模式式微
曾經專注于芒果種植的海南哲林果業公司,“大張旗鼓”介入銷售,建立營銷平臺,在高速公路兩旁豎起了“哲林樹上熟芒果”的廣告牌。另一方面,從事水果經銷的千里山農業公司,則與種植戶合作,建立生產基地,按照自己的標準生產。
“農業已經從大眾產品時代向品牌時代轉變。”海南哲林果業公司總經理陳哲說:“種植企業要做品牌,就需要充分了解市場,也要讓市場了解我們。”
海南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柯佑鵬認為,這兩類企業分別將觸角向兩端延伸,都在說明著,品牌農業的打造,產業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,缺一不可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海南農產品“農民-中介(代辦)-經銷商-市場”的運銷模式,逐漸式微。“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是,農戶與經銷商難以有效合作,形成合力,共同開拓市場。”廣西南寧市瓜菜經銷商韋信明說,由于中介的利益并不和產銷兩端利潤波動有直接關系,導致市場和種植信息傳遞也極為有限。
產業化程度低是病根
雖然海南傳統運銷模式漸顯“不合時宜”,但是陳明歡覺得自己的“責任”并未終結。“果農太散,一車荔枝需要10多家農戶來拼果,而這些農戶自己不能聯合起來,經銷商一家一家和他們對接成本高,這就需要我來協調。”陳明歡說。
“其實,代辦們承擔了批發市場的功能。”一些經銷商說,海南農戶面臨缺乏組織化、批發市場不完善、種植信息不透明等問題,也就是產業化程度低,經銷商來到海南“兩眼一抹黑”,只能尋找中介幫助。
文昌東路農場的荔枝已頗具規模,農戶已意識到產業化程度低帶來的弊端,并開始探索新的發展模式。“我們要做到統一規劃、統一種苗、統一品牌、統一技術和統一銷售。我們統計全場560多果農的種植面積、成熟時段、上市產量、采摘時間等信息,引導收購商收購;也嘗試了拍賣,吸引了250多果農和10多家經銷商參與。”東路農場場長符積前說,我們建立了荔枝集散中心(批發市場),配套冰場、冷庫、包裝等服務。
符積前說,好產品需要精耕細作,農戶分散種植依然是主流。“但是,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平臺,整合分散的農戶,讓農戶組織化、果品標準化,同時規范批發市場秩序,讓農戶直接與經銷商們進行有效溝通、合作。
海南需建立產業聯盟
訂單違約,在海南時常發生,價跌時客商違約,價漲時農戶爽約。“種植戶和經銷商都是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,從長遠來看,一損俱損,合作才能共贏。”符積前說。
品牌農業需要贏得消費者的信任,而此前種植戶與經銷商之間需要建立“誠信”?掠御i說,海南農業可以建立產業聯盟,從種植源頭到銷售終端要建立緊密的聯系,共同打造品牌,實現每個環節都能夠得到合理利潤。
柯佑鵬說,經銷企業要學會團結一批農戶,做好品種、種植技術、農資、金融等服務,讓農戶嘗到實惠,他們就會按照企業制定的標準來生產、采摘等,經銷企業就能夠把控好產品質量和品種,并且還能夠將業務擴展到種苗、農資等。同時,農戶也應該學會“傍大牌”,選擇好的企業進行合作,成為牢固的產業體系中的一員,抵御市場風險。 |